镜像

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和上海爱琴海购物公园联合呈现的大型公共艺术项目“镜像”于2017年12月16日与公众见面。展览通过委托20位海内外知名艺术家,根据爱琴海购物公园的地缘环境和空间结构,专属创作了25件涵盖绘画、装置、影像等类型的艺术作品。“镜像”的整个策划,着重考虑艺术品与公共空间、时间以及当地人文地缘之间的多重关系。UCCA的副馆长及本次项目的策展人尤洋,也在介绍整个项目时表示,这些艺术家在塑造一个公共意义上的艺术项目,并且警惕公共艺术品最终仅成为公共空间中的装饰品或工艺品。往往装饰品缺少了参与的主动性,工艺品则忽视了表象之外的思考。

 

空间本身是一种静态的存在,但是通过对其空间的设置可以主动干预空间中人的行为,往往这种干预是带有决定性因素的。在整个购物公园的场域中,主办方对艺术品的安置充满了主动性:25件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被分散地放置在地下一层至九层的公共空间里。从户外到室内,从下沉式广场到顶楼空间,从显眼的大厅中央到通往洗手间相对隐蔽的休息区域,艺术品被精心安排在商场不同特性的空间中,只要公众进入此空间,就难以避免与艺术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可以相信,即使是一个对艺术毫不敏感的人,在商场里走上一圈,也忽视不了整个空间持续传达出的“艺术”信息——走廊中的一个转身,天井旁的稍事休息,在不同楼层间乘坐电梯转换的过程,都有机会遇见艺术。由此,艺术空间与商业空间之间的界限被主动打破,也形成有机的融合。

 

艺术家除了对空间的主动使用,其作品也赋予了多维度的内涵和精神性。无论是徐震对现代都市与欲望的放大式思考,或是刘韡通过作品将观众与商场的环境转化为一场基于现实的剧目,亦或翟倞对消费者与劳动者双重身份的提醒,还是石青对打破阶级性的呼吁等等,20位艺术家的作品在这个巨大的城市综合体之中如镜子般映射出了生活在后工业时代的人们,所具有的复杂身份以及随之而来的多重问题。如果观众能掌握阅读展览的能力,他们从“镜像”中多获取的信息量会相当的庞大。

 

然而,正因为“镜像”在试图打破艺术空间与商业空间的界限,所以我们在观展时会一直思考,对于不具备阅读展览、分析艺术的能力,甚至没有欣赏当代艺术经验的消费者,这些艺术品又意味着什么?策展人在媒体导览中也吸引了一些商场里的普通消费者,其中有位观众在听完一件作品的介绍后笑着对朋友说“不听解释,我们都看不懂。”这一插曲恰恰让我们切实地感受到了“镜像”的实践效应:将艺术直接暴露给对艺术不熟悉的普通观众所带来的可能性。对于一个对当代艺术没有过了解的人来说,“看不懂”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即使在纽约的MoMA,又有多少观众会说自己看得懂?“懂与不懂”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或许对于任何一个中国观众,更缺乏的是一次亲身感知艺术的机会。

 

“镜像”在这里需要面对的现实,还包括突然切换身份的观众。通常出现在美术馆里的观众,在决定走进美术馆的那一刻就清楚自己即将成为艺术观众,但是在这个综合了商业、生态、艺术的超大型城市空间中,从一个单纯的消费者转换为艺术观众会是一个毫无心理预设的突发过程。在这个新型的环境中,无准备的观众会与艺术产生怎样的化学作用,对于艺术家、策展人,甚至是商业空间的经营者都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且需要进一步的观察。正如在展览介绍中策展人写道的:‘镜像”既是一部作品,也是一种生产,一种城市社区的精神,一种提问的方式。”

公众号名称:徐震 XuZhen